第一节 骨及骨连结总论
                  
                  一、概述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骨骼的概念、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功能。
 2、了解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了解骨的生长和发育。
 3、了解骨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的一般配布。了解骨的表面形态。了解骨的可塑性。
 4、了解骨连结的形态分类及功能意义,了解纤维连结、软骨连结和骨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5、掌握滑膜关节的分类及各类滑膜关节的运动形式。
 6、了解关节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的一般配布。
(二)实验内容
 标本观察
 1、骨的分类: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籽骨。
 2、骨的构造:骨质(骨密质、骨松质)、骨膜、骨髓(红骨髓、黄骨髓)、血管和神经等。
 3、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脱钙骨、煅烧骨。

               二、 躯干骨及其连结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躯干骨骼的组成及其功能;各部椎骨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功能特点。
 2、掌握肋骨的一般形态、分类、结构和功能。了解第一肋骨和第十一、十二肋骨的形态特征。
 3、掌握胸骨的形态结构与分部。掌握骶骨的形态结构特点。
 4、掌握脊柱的组成、分部及其功能。掌握椎间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意义。
 5、掌握前、后纵韧带、黄韧带的位置、形态、附着与功能。
 6、掌握椎骨关节突关节的基本结构及其在脊柱各部的特征;了解其运动特点。
 7、掌握骨性胸廓的组成及其功能。了解骨性胸廓的外形与各径及其年龄性变化和性别差异。
 8、了解肋与脊柱和胸骨的连结。了解椎骨、肋的数目变异、脊柱裂等畸形。
 9、掌握躯干骨的重要体表标志:隆椎及胸腰椎棘突、骶角、骶管裂孔、颈静脉切迹、胸骨角、肋弓和剑突的位置。
(二)实验内容
 标本观察
 1、胸骨的形态:胸骨柄、胸骨体、剑突。
 2、肋的形态:一般肋、第一肋、第十一肋、第十二肋。
 3、椎骨的形态:一般椎骨、寰椎、枢椎、隆椎、骶骨。
 4、胸廓的形态:胸廓上口、胸廓下口、肋间隙;成人-扁平胸,小儿-桶状胸。
 5、胸肋连结、椎肋连结。
 6、脊柱的形态:前面观、后面观、侧面观;四个弯曲。
 7、椎间盘、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横突间韧带、黄韧带。

                三、 颅骨及其连结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颅的位置、组成、分部和功能。
 2、掌握脑颅与面颅诸骨的名称、位置并了解其分部。
 3、了解颅的连结的主要形式-缝、掌握颞下颌关节的结构和运动。
 4、了解颅盖的外面观与内面观。掌握颅骨内面三个颅窝的境界及重要结构,包括重要的孔 裂。掌握骨性鼻腔的构成及其与鼻旁窦的关系;掌握新生儿颅的特征并了解其生后变化。
 5、掌握颅的重要体表标志:枕外隆突、乳突、颧弓、外耳门、眶缘、眉弓、下颌角、下颌骨、髁突、颏隆凸和舌骨的位置。
(二)实验内容
 标本观察
 1、颅的组成: 脑颅骨8块,成对的-顶骨、颞骨;不成对的-额骨、枕骨、蝶骨、筛骨。面颅骨15块,成对的-上颌骨、腭骨、鼻骨、颧骨、下鼻甲、泪骨;不成对的-下颌骨、犁骨、舌骨。
 2、颞、蝶、筛、下颌骨的形态特点。
 3、 颅的顶面观: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顶结节。
 4、颅的后面观:人字缝、枕鳞、枕外隆突、上项线、下项线。
 5、颅的内面观: 颅盖内面-上矢状窦沟、动脉沟、颗粒小凹;颅底内面-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
颅前窝:额嵴、盲孔、鸡冠、筛板、筛孔等。
颅中窝:垂体窝、视神经管、前、后床突、鞍结节、蝶鞍、颈动脉沟、眶上裂、破裂孔、颈动脉管内口、圆孔、卵圆孔、棘孔、脑膜中动脉沟、鼓室盖、三叉神经压迹。
颅后窝:枕骨大孔、斜坡、舌下神经管内口、枕内隆凸、上矢状窦沟、横窦沟、乙状窦沟、颈静脉孔、内耳门。
 6、颅底外面观:牙槽弓、骨腭、切牙孔、枕髁、舌下神经管外口、颈静脉孔、颈动脉管外口、茎突、茎乳孔、下颌窝、关节结节、破裂孔。
 7、颅的侧面观:颧弓、颞窝、颞下窝、翼点、翼腭窝。
 8、颅的前面观:额区(额鳞、额结节、眉弓、眉间)、眶、骨性鼻腔和骨性口腔。
 9、新生儿颅的特征:前囟(额囟)、后囟(枕囟)、蝶囟、乳突囟。
 10、颅的连结:缝、软骨、骨性连结;颞下颌关节(下颌关节)。

                四、 上肢骨及连结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分部、排列及其功能。
 2、掌握上肢带骨的位置和形态。
 3、掌握自由上肢带骨的肱骨、尺骨、桡骨的位置和形态。
 5、掌握胸锁关节、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
 6、了解其它关节的构成和运动。了解上肢骨常见的变异和畸形。
(二)实验内容
 标本观察
 1、上肢骨:上肢带骨-锁骨、肩胛骨;自由上肢骨-肱骨、桡骨、尺骨、手骨
 2、上肢骨连结:肩锁关节、胸锁关节、喙肩弓、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掌指关节、指关节。

                五、下肢骨及连结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下肢骨的组成 、分部 、排列及其功能。
 2、掌握下肢带骨的位置 、组成 、形态。
 3、掌握自由下肢骨的股骨、胫骨、腓骨、髌骨的位置与形态。
 4、掌握跗骨的排列及其基本形态;了解跖骨、趾骨的基本形态、位置与排列。
 5、掌握骶髂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形态、结构特点和运动;掌握骨盆的组成与正常方位及分部。
 6、了解骨盆的性别差异及其他关节的形式和运动。
 7、掌握足弓的构成及其功能。
 8、掌握下肢骨的重要的体表标志: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坐骨结节、大转子、髌骨、胫骨粗隆、腓骨头、内踝、外踝、跟骨结节、舟骨粗隆的位置。
(二)实验内容
 标本观察
 1、下肢骨:下肢带骨-髋骨;自由下肢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及足骨。
 2、下肢骨连结:骶髂关节、骨盆、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跗横关节。

主页 上一节 下一节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