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理学课程简介: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是联系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原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基础学科与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肿瘤学等临床学科的纽带。本学科的任务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演进过程和结局。因而对认识疾病的本质,解释疾病的临床表现,寻找新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疾病过程中机体组织细胞的形态与功能变化的认识,可为临床医学的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并促进相关学科的学习。
  本课程于1993年被确定为天津市重点建设课程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课程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投资100余万元建立互动网络教学实验室,改善课程硬件设施。在教学改革中创立了适合本学科教学特点的“系列强化教学法”,注重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建设,充实临床病理讨论会(CPC)的形式,实现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培养了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师资队伍,职称和学历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编写了多部教材,使课程建设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已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行列,使病理学课程的整体水平获得显著提高。
  病理学课程特点:
  一、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强化教学内容
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建立了“系列强化教学法”并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向学生讲授理论内容,加大授课内容的信息量,然后在实习课教学中,通过教学录像,教学幻灯片复习课堂教学中的理论内容,逐步将形态学内容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加深理解,便于记忆。再通过大体标本和切片的实际观察,充分训练学生的实践观察能力,验证理论内容,培养独立观察,思考的能力及知识的运用能力。最后通过教师课堂总结,对主要教学内容加以归纳,多层次地反复强化知识,达到使学生全面掌握教学内容的目标。
  二、充分利用临床病理讨论会(CPC),实现互动式教学
为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本教研室利用临床尸检工作中积累的1000多病例和标本,精心挑选出30余例各系统疾病的典型病例作为CPC讨论内容。包括病历摘要,切片标本,尸检结果等。在实习课堂针对每阶段教学内容安排3-4次CPC。在课前将病历摘要发给学生,由学生进行充分预习,课下讨论,课堂上在教师的主持下由学生主动发言分析病史,提出可能存在的病理改变,分析各种病变之间的联系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最终提出诊断意见和死亡原因的推测。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提示,提出思考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然后宣布尸检结果,并进行归纳总结。课堂教学气氛十分活跃,学生进行主动思维,展开必要的讨论与争论,教师则引导学生开阔思路,梳理层次,调动学生主动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教学,使理论与实践得到有机结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贯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数码互动教室教学

为配合高质量形态学教学,我院建设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数码互动教室,其设备包括40套学生用数码显微镜和1套教室演示系统,使形态学实验课实现了互动式教学,教师镜下指导学生的时间明显提高。数码互动教室可以在大屏幕上演示教师及每一位同学的镜下标本图像,而且教师与学生能够进行实时对话,教师通过计算机能随时、任意观察到每个学生镜下标本,学生也可以呼叫教师观察自己的标本,这种互动式形态学实验教学,教师能准确、及时的发现问题,达到个性化教学的效果,同时大大提高学生识别标本的准确性。该系统改变了传统的学生看老师转的形态学实验教学模式,教室辅导每位学生的时间由原来的平均每学时1分多钟变为实时监控,这样形态学实验课摆脱了挂图、幻灯和投影,变得不仅直观、生动,而且便于教师讲解,利于同学理解吸收,实验教学效果有了极大的改进,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可以说,数码互动教室不仅改变了实验教学模式,而且为实验教学考试的改革给予了新的启示、提出了新的途径和设备上的支持。

  

版权所有:天津医科大学    电话:022-23542621    电子邮件:jwc@tij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