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常用动物实验手术方法

综合性机能实验常以家兔为对象,故本章以家兔为例介绍常用手术方法。

第一节               颈部手术方法

1 气管切开及插管术

将已麻醉的动物仰卧位固定于家兔手术台,用粗剪刀剪去颈部的毛。根据动物大小在颈正中线从甲状软骨下到胸骨上沿作5cm - 8cm切口。止血钳纵向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可见到胸骨舌骨肌,沿左右两侧胸骨舌骨肌间隙分离肌肉,并将两条肌肉向两外侧牵拉,以充分暴露气管。再用止血钳将气管与背侧的结缔组织和食管分离,游离兔的气管一段并在下穿粗线备用。用手术剪于甲状软骨3-4软骨环处做倒“T”形切口,气管上的切口不宜过大或过小。如气管内有出血或分泌物可用棉球擦净,然后将气管插管(金属质或玻璃质)由切口处向胸腔方向插入气管腔内,用备好的粗线结扎固定气管,并固定在气管插管分叉处,以防脱落。

2 颈外静脉的分离及插管术

沿颈正中线从甲状软骨下到胸骨上沿作5cm-7cm切口,亦可用组织或止血钳轻轻提起两侧皮肤,沿颈正中线切开颈部皮肤约1cm 的小口,随后用血管钳紧帖皮下向上、向下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再用手术剪剪开皮肤达到所需要的切口长度。用止血钳或镊子轻轻提起皮肤,用手指从皮肤外将皮肤外翻,可见到颈外静脉。沿血管走向用止血钳钝性分离皮下筋膜,暴露血管3cm-5cm并穿线2根备用。用动脉夹夹闭血管近心端待血管充盈后再结扎远心端,于结扎线前一点的位置用眼科剪做“V形切口剪开血管,用玻璃分针或眼科插入血管内轻挑血管壁,将已准备就绪的静脉插管(连同输液装置)插入血管内2cm左右,用备用的线结扎插管并固定在胶布上防止脱落。

3 颈总动脉及神经的分离术

在气管的一侧用拇指和食指将皮肤和肌肉提起外翻,同时用另外三指在皮肤外向上顶,便可见与气管平行的颈动脉鞘。用浸润了生理盐水的棉球或纱布顺着血管走向轻轻拭去血液后,用纹氏止血钳分离鞘膜,将颈总动脉稍稍移向一旁,看清与其伴行的一束神经,其中迷走神经最粗、明亮,交感神经次之、光泽较暗,最细的是减压神经(只有才有此独立分支神经)。减压神经位于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之间,但位置变异较大,应仔细辨认。需用此神经时可在其下方穿线。然后再游离颈总动脉一段,穿线备用。

4 颈总动脉插管术

颈总动脉插管是一项常用的实验技术,能否顺利完成将直接影响后续实验的进行,因此,是整个实验进程的关键。

1)术前准备:选择合适的动脉插管,将血压传感器及动脉插管内充满肝素生理盐水,排净系统内的气泡。

2)动脉插管:将分离好的的颈总动脉尽量靠近头部用线结扎,近心端用动脉夹暂时夹闭,于近头端结扎线用左手拇指和中指拉住结扎线头,食指从血管背后将血管轻轻托起,右手持眼科剪在靠近头端结扎线处与血管成锐角作V型切口,剪开血管直径的1/3,将已准备好的动脉插管从切口处向心脏方向插入合适的长度。双线结扎固定,再用胶布固定于导管。此时松开动脉夹(不是取出)可见导管内液体随心跳而波动,确认无渗血后,取出动脉夹。

3)意外的处理:

  1)血管破裂:常因操作不当造成导管刺破血管壁或因动物挣扎将血管拉断。此时应迅速查找破口位置,将导管继续送入动脉一定长度,以超过破口处。在破口处应穿线结扎。如血管已经断开,可用盐水纱布或棉球压迫止血并将断端血管结扎,避免大出血。根据剩余血管的长度可重新插管或选择另侧血管再插管。

 2)导管内凝血:如是小凝血块可通过再次从传感器的三通推入肝素溶液。

如血凝块反复阻塞导管口或凝血块太大,应将导管拔出,将血管内和/或导管内的凝血条、块排出后再行插管。

5左心室插管 

颈部血管是心导管技术常选择的部位(此外还可选择股部血管)。左心室插管需要在BL-410系统监视下进行。实验项目可选择动脉血压调节或血流动力学,开启实验监视状态。

将左心室插管前端12cm涂抹少许液体石蜡以减少摩擦,按颈动脉插管法从右颈总动脉插入血管后放开动脉夹,此时监视器屏幕上可看到动脉血压的波形。继续向前插入,当接近主动脉瓣时,握导管的手可感到脉搏样的搏动,放开导管也可见到导管随心跳而搏动。。此时再向前进一点搏动消失,生物信号显示屏上可看到动脉血压的波形被左心室压代替,表示已进入左心室,结扎导管并固定。

注意事项:动物麻醉要适中,麻醉过深容易引起死亡,麻醉过浅容易因躁动影响插管;心导管内应充满肝素生理盐水防止管内凝血;插管过程中,动作要轻柔,遇到阻力时不能硬推,应稍向后退然后改变方向重插;导管固定的位置和松紧程度要注意,不能因导管固定过送使导管退出血管,也不能让导管顶在左心室壁上或在室内弯曲过度,甚至刺破心室壁。

 

第二节             胸部手术方法

实验性腹水模型和实验性心肌梗死模型常需要进行胸部手术。因此开胸是手术是常用的手术之一。因实验需要打开胸腔时,为保证呼吸运动的正常进行,必须先做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麻醉后固定动物,作好气管插管,调试好呼吸机,将呼吸机的进气与出气管与气管插管的两个侧管接好后便可开胸。

1开胸  根据实验需要将右侧胸壁手术野的兔毛剪去,沿胸骨右沿作6-8cm长切口,钝性分离肌肉,暴露第789肋骨。用长止血钳从910肋间隙垂直插入胸腔,然后倒向反转,向上从67肋间隙穿出并夹紧。再用上法平行夹上另一把止血钳。用粗剪刀于两钳之间剪断789肋骨。将两钳向两侧拉开,暴露心脏。

2夹闭后腔静脉  用上法开胸后,于心脏背下方找到后腔静脉,用套有胶管(如气门芯)保护的的纹氏钳将后腔静脉的大部或全部夹闭。

3夹闭冠状动脉分支  开胸方法同上,但切口应在左侧靠近胸骨沿,或在胸骨体上做切口(此法不容易破坏胸膜腔)。开胸暴露心脏后,用眼科夹起心包膜,并用眼科剪剪开,借助手术无影灯的光亮,看清家兔心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左室支。用纹氏钳将其夹闭,也可用丝线穿线结扎。即可造成急性心迹梗死。

 

 

第三节             腹部手术方法

腹部手术多用于作尿生成实验和肠系膜微循环的观察。膀胱插管、输尿管插管和尿道插管的目的是收集尿液。各有特点,因实验或动物而异。

1 膀胱插管   麻醉并仰卧位固定动物,剪去耻骨联合以上下腹部毛,于耻骨联合上沿0.5cm处沿正中线作皮肤切口3cm5cm,即可看见白线。沿腹白线切开或用止血钳及小镊子在腹白线两侧夹住肌肉轻轻提起,用手术剪剪开小口,然后左手食指和中指从小口伸入腹腔并分开,右手用手术剪在两指间向上、向下剪开腹腔约3cm-4cm。此时如膀胱充盈极好辨认,如膀胱空虚则可根据解剖部位和膀胱外形找到。轻轻将膀胱移出腹腔,在膀胱顶部血管少的地方作一小横切口,将准备好的膀胱插管插入膀胱,尽量使漏斗状的插管口对准输尿管开口,然后在膀胱外于漏斗状的缩小处结扎稳妥,膀胱插管的另一端与记滴装置相连。

2 输尿管插管  输尿管插管也是收集尿液的常用方法。按照膀胱插管方法找到膀胱,用手轻轻将膀胱拉出腹腔(也可用镊子夹住膀胱顶部将其向前向下翻移出腹腔),再用玻璃分针仔细分离出一段输尿管穿线备用。用左手小指托起输尿管,右手持眼科剪与输尿管成锐角作V形切口剪开输尿管壁,将充满液体的输尿管插管向肾脏方向插入并结扎固定。

注意事项:准确找到输尿管是成功的关键。要记清解剖部位和邻近关系,切勿将输精(卵)管、血管等误当作输尿管;手术操作应轻柔、快捷,准确无误的将输尿管插管送入输尿管管腔;注意保持输尿管通畅,避免输尿管扭曲,如有出血现象,为防止凝血块阻塞输尿管插管,可向内注入少量肝素溶液;术后用温热盐水纱布覆盖切口,避免损伤性尿闭的发生。

3尿道插管  尿道插管是最常用的尿液收集办法,可用于反映较长时间内尿量变化的实验。雄性家兔比雌性家兔更容易操作。先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在其头端约12cm涂上液体石蜡减小摩擦。在兔尿道口滴几滴地卡因作表面麻醉,然后将导尿管从尿道口插入。见尿后再进一点,用线或胶布固定。中途如发现无尿流出,可将导尿管改变方向,或向外、向内进退一些以保证尿流通畅。

4 肠系膜微循环标本的制备  在左侧腹部腋前线处做长约6cm的纵行切口,钝性分离腹肌,打开腹腔将大网膜推开,找出一段游离度较大的小肠,轻轻地拉出放在已盛有38生理盐水或台氏液的微循环恒温灌流盒内,让肠系膜平铺在有机玻璃凸形观察台上,压上固定板,注意不要压住小肠。整个过程中动作要轻柔,以免造成创伤性休克;防止损伤血管将减少出血,有利于微循环观察。

 

第四节             股部手术方法

    股部的血管(如动脉、静脉)一般用于放血、输血、输液等。按常规办法麻醉动物并固定。剪去腹部皮肤毛,在腹股沟部用手指触摸股动脉的波动。沿动脉走向作3cm-5cm的皮肤切口。因股三角处的皮下组织菲薄,切开皮肤即可见到由外向内排列的股神经、股动脉和股静脉。股动脉虽居中,但因为位置靠背侧常被股神经和股静脉部分遮盖,只需将股静脉稍向内移,先分离出来,再分离股动脉就容易多了。插管方法同颈部血管插管。股动脉和股静脉比较细,手术刺激可引起血管痉挛导致血管缩小,可局部使用普鲁卡因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