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研室简介:
   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分子免疫学教研室为“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建设的目标是建设成高水平分子免疫学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以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创新梯队为核心,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重点,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引进、遴选和使用的有效机制,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造就一批在国内本学科领域具有领先水平,在国际本学科领域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术专家,培养一支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创新梯队。现将自评结果报告如下:

 

一、教学改革

(一) 工作基础

领导重视,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有规划,制度健全。
  我校病原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为“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在各级领导的亲自领导监督下,学科建设及实验室建设制定了长远的规划,各项管理制度健全,学科建设有专项经费投入,改善了实验和教学条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现代免疫学已成为生命科学和医学中的前沿科学,也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为不断提高免疫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教研室建立了主任负责规划指导,主管教学的副主任组织实施,教学干事和实验总管分项落实,各位老师具体承担的制度。青年教师在天津市及我校举行的讲课大赛及各种教学竞赛中获得了多项奖励

为了推动和提高教研室的教学工作,本教研室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获得了4项教学研究课题,发表了8篇教学论文。

(二) 教学内容

教研室从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或更新作为切入点对免疫学教学内容的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课程设置

免疫学教学面对我校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医学、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生物医学工程、医学法事、眼视光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等12个专业,涉及医、理、工、法4个学科门类,有七年制、五年制、三年制3个层次,覆盖普通高等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留学生教育5个系列。免疫学教研室主要承担以上专业及层次学生的《免疫学基础》课程,另外为扩展本科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开设了《分子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等选修课程。在教学的不同时期和阶段,为本科生及研究生开设了《免疫学进展》,《分子生物学进展》等课程及《实验室管理学》等讲座课程。多年来,教研室全体教师一直把教学工作放在首位,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加强与临床科室的密切联系,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

2.课程建设
  根据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要求,先后于2000年和2004年两次修订教学计划,编写不同系列、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中英文理论教材,制定了4个教学轨,以适应多学科、多门类、多层次、多系列的免疫学教学。
3.教材建设
  教研室非常重视教材建设,近几年主编和参编全国多部规划教材,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占有重要地位。

五年制及七年制教材:参编及副主编全国五年制及七年制统编教材

五年制及七年制课件:配合教材,自制五年制及七年制教学双语课件,自制免疫学图谱一套,制作免疫学技术多媒体课件一套。

英文教材:参考最新版国内外教科书,自编七年制、留学生使用的英文版教材。

英文课件:配合教材,自制全英文课件。

4.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改革

1)及时修订教学计划,更新课程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根据目前教改的要求,五年制和七年制的教学时数进行删减,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从64学时减至54学时,七年制从71学时减至63学时。

目前,医学免疫学作为基础学科中发展极为迅猛的一门学科,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发现和新知识补充到免疫学科中来。而且,鉴于免疫学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治疗的研究中所占有的重要角色,免疫学已经成为医学基础与临床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作为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必修课程之一,免疫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无疑会对学生日后的工作与研究有重要的影响。

鉴于以上特征,我教研室探索尝试通过扩展教材基础知识,有意识地增加与基础知识有关的临床检测、病例与治疗的案例,启发学生利用所学习的基础知识解答实际问题,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减少基础课程与临床实际的脱节现象,帮助学生适应从基础到临床的过渡,同时也为学生适应今后的医生资格考试作好铺垫。

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我教研室鼓励各授课教师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鼓励他们将国内外优秀教材中所具有的,而我们现行教材中较缺少的大量案例与考试题目经优化、选择后,提供给我们的学生,开阔学生的思维与视野,提高我们教与学的质量。例如,在讲解细胞因子这一章节时,在讲授基本知识的同时,适当介绍目前临床治疗贫血、病毒感染以及恶性肿瘤放、化疗后常见的粒细胞减少症等常见疾病所采用的细胞因子疗法。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也为他们步入临床后更好的适应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持。

多年教学中注意教学内容与现代免疫学的发展及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做相应的调整。例如:随着分子免疫学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及细胞活化信号转导等分子机制等内容。

课堂授课时数的减少对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免疫学基础知识,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将大班理论课的重点内容在小班实验课时加以强化;部分与实验关系密切的内容移到实验课讲授;重点讲解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加深同学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受到学生的欢迎。

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和课时不同安排教学内容。对于临床医学系等专业的学生在保证基础理论知识讲授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与临床工作相关性较强的授课内容,如免疫耐受、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和肿瘤免疫等。

2)增设分子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选修课:

选择的讲授内容紧密结合现代免疫学的发展和临床工作的需要,在本科医学免疫学教学基础上延伸向临床教学与工作有关的新发展与新动向,受到学生的欢迎。

3)开展第二课堂:

近年来,免疫学的发展突飞猛进。而学生基础知识没有明显增加。因此医学免疫学面临教学内容和设定学时不相匹配的问题。且学生水平和兴趣各不相同,为此需要区别对待。对全体学生有基本要求,对那些有精力想在免疫学方面有所提高的学生,开设了第二课堂。本室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或教学改革活动吸收本科生和研究生(五年制、七年制)参加课外科研小组,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教研室先后有多位教师担任第二课堂的指导教师:杨洁、卢奕、王金龙、白虹等。这些学生完成的科研论文曾获得天津市大学生挑战杯科研论文竞赛一、二等奖。

5.实验课教学内容的改革

1)实验内容的更新:

我组多年来实验课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是随着临床免疫学检验方法的更新和学生基础知识的提高而改进。例如:试管凝集实验、补体结合反应和移动抑制实验操作方法繁琐、陈旧,临床早已淘汰,我们则取消了试管凝集实验及补体结合反应,后者以试教代替。

2)实验方法的改进:

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在具体实验的操作方法上进行改进。如ELISA实验,原有的实验操作除了阳性、阴性标本外,仅提供给学生一种待测的实验标本,而且都是阳性结果的实验标本。这样学生在试验操作前就已经知道了实验应该出来什么样的结果,而且是全班统一结果形式。现在,我们将待测标本增加至三项,而且每个同学的标本阳性程度不同,每个同学拥有各自的实验结果,用忙测法让同学自己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实验结果加以分析、讨论。这种方法不但增加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操作的准确度,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积极开展综合性实验:

在对理论课内容及授课方法改革的同时,加大实验课改革力度,在有限的实验课课时的基础上,不但淘汰一些过时的实验课内容,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力求增加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对免疫学实验课的兴趣。如我们将毒素抗毒素中和实验与动物免疫器官的观察结合起来,在中和实验中了解了抗体的中和作用,利用同一只实验动物,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剖,找到免疫系统的重要组织器官并观察。共用学时5学时。

为了加强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在充分挖掘和综合利用现有实验课资源以及适当补充实验课内容的基础上,本学期开始,我们为七年制学生开设了“抗毒素抗体的制备及鉴定”的系统性、综合性试验。本实验课的特点和创新之一是将科学研究中基本环节引入了实验课,包括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实验设计、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的处理、结果的分析和整理等;之二是实验内容为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实验,从免疫动物开始,学生亲自动手制备出抗毒素中和实验要使用的破伤风抗毒素,并对此抗体进行纯化、效价鉴定及特异性鉴定,最后完成体内中和试验;三是90%以上的实验内容将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完成;四是有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的过程。通过实验课,使学生对医学免疫学具有更全面、系统的了解,并掌握基本操作技术,为今后课程的学习及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为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的教学改革意识。

(三)教学方法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按优秀课程的标准不断完善,将建设和改革的着眼点放在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注重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学的教师做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讲授突出重点,在课堂讲授时突出重点章节和重点内容;

启发式教学;加强横向和纵向联系,拓宽知识面。

使用双语教学或向学生提供专业外文资料:教研室为推动双语教学,加强青年教师全英语授课能力的培养,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科室支出经费及时购买英语最新原版教材,以备教师备课之用。目前本室授课中英语使用情况:

留学生班:英语讲授,自编英文教材;七年制学生:英文板书、试卷、50%英文讲授;五年制学生:英文专业单词。

(四)教学手段

医学免疫学教学内容抽象复杂,教学环节多,从内容上看,既包含大量的微观知识,也包含大量的技术性内容,同时由于免疫学发展迅速,其内容更新日新月异,要搞好免疫学的教学,需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教研室任课老师从国内外多个医学院校、实验室网站下载大量的免疫学教学资源,包括动画、图片及PPT课件等,编写了具有大量精美动画、图片的教学课件,在课堂上再配合教师的精彩讲解,声图并茂,使学生对免疫学能尽快的有较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尤其对一些动态的过程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我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内容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知识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初步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医学免疫学教学进一步改革和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信医学免疫学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和水平能实现一个新的飞跃。

1.自制系列CAI课件及图谱:

课程组老师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制作的免疫学实验技术CAI课件及基础免疫学教学系列图谱,用在各专业免疫学实验理论及理论课的讲授中,受到同学的好评,在我校2001年度CAI课件竞赛中获得二等奖。

2.制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近年来,课程组的任课教师在教授的各层次、各专业的免疫学全部章节的课程中均自制了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良好。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包括:
    英语课件(用于七年制教学,63学时)

英语课件(用于留学生教学,54学时)

中文课件(用于五年制本科教学,54学时)

中文课件(用于本科教学,27学时)

购买了卫生部医学CAI课件二套:免疫学概要和医学免疫学实验,将部分内容充实到理论和实验教学中。

(五)、本课程特色

1.“教学”与“科研”相长:本课程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相长,对每名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均提出具体要求。目前,我室每一位教师均承担各层次教学任务、均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学术带头人承担多项国家级课题。教学实践拓宽了教师知识面,科研实践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丰富了教学内容。为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七年制学生进行科研训练,我教研室代教的多名学生获得科研基金资助。

2.一贯坚持双语教学:使用英文版书、英文电子教案、英文试卷,在讲课的过程中针对医学免疫学教材中的英文专业名词及英文缩写较多的特点,教师采用多次重复、多读、多写的方法加深学生的记忆。

3.多种媒体教学手段并用:应用计算机辅助手段,制作包含大量照片、图片、动画和重要内容提示的课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同时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增大信息量,使枯燥的基础理论学习变得生动丰富,学生更加容易接受。

4.专业课程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传授专业知识与医德教育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师资队伍

(一) 师资队伍结构

免疫教研室现有在职教职工1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讲师3人,教辅4人,已聘请国外客座教授8名。近二年,从国外引进人才3名,每年派送青年教师出国深造,进行语言培训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梯队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能适应教学科研发展的需要。

1.职称结构:

教授4人:姚智、杨洁、卢奕、白虹

副教授5人:王金龙、李会强、邓为民、牛文彦、张学军

讲师3人:  叶珈、李弘钊、郁春艳

教辅4人:  黄焕军、王莹、张灏、邢冬红

主讲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为(8/12)75%。

2.学历结构:

博士学位:9人(在读6人)

硕士学位:3人

青年教师中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为100%。

3.年龄结构:

 专业技术职称

人数合计

35岁以下

36-45岁

46-55岁

56-60岁

 

4

 

4

 

 

副教授

5

 

4

 

1

 

3

1

2

 

 

 

4

 

1

3

 

人数合计

16

1

11

3

1

4.学源结构:

南开大学:2人

北京大学:3人

中山大学:1人

华西医科大学:1人

吉林大学:1人

天津医科大学:4人

(二)人才引进及培养

1.引进人才:3名

杨洁:芬兰坦佩雷大学博士后

牛文彦:加拿大多伦访问学者

张学军:白求恩医科大学免疫学博士

2.具有国外留学经历教师:8名

3.客座教授:为了促进教研室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气氛,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和综合表达能力,加强我学科不同研究方向之间的科研合作和交流,定期组织学术讲座,同时有计划的邀请同行专家及国外学者来本教研室参观指导与讲座。目前与美国密执根大学、佐治亚大学、芬兰坦佩雷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进行人员互访和科研交流。已聘请8名国内外专家为客座教授:

Evan T.Kelle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美国

张健,University of Pittsburgh,美国

Olli Silvennoinen, Tampere University, 芬兰

夏晓明,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美国

汪必成, University of Geogia, 美国

杨熙,University of Manitoba,美国

毛泽斌, 北京大学, 中国

韩瑞发, 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中国

4.师资培养和建设
  本学科采取了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等方式,提升了本学科的师资队伍的科研与教学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研室对新入科的青年教师都指派1名高年资教师进行帮带培养,制定培养规划,并定期进行检查。邀请我校的外籍教师来本室对青年教师进行英语口语培训,提高了青年教师的英文水平,并为开展双语教学培养后备力量。针对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的情况,坚持青年教师试讲制度。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讲课大赛,申报教学、科研课题,为青年教师的成长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使他们早日脱颖而出,承担教学科研的重任。

师资队伍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已从国内外引进3名博士,输送了2人到北京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3人出国深造,进行语言培训。引进和培养的教师先后在国家和天津市人才培养计划中入选或在国内学术团体担任职务。

如:杨洁教授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卢奕、郁春艳等青年入选国家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白虹、张学军等入选天津医科大学新世纪人才等。

(三)教学水平

1.主讲教师资格:所有教师均已获得教师资格证,并有相应的教师职称。
2.教授、副教授8人,均能系统讲授本门课程;高级职称教师的上课率为100%。
3.能系统开出两门课以上的教师的比率为(10/12)83.3%。
4.主讲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讲师以上职称。

(四)教书育人

1.认真执行各种规章制度

定期集体备课
  在每学期中, 按教学进度举行备课会, 要求所有授课教师参加,在备课中, 由主讲教师对所讲内容进行全面、重点讲解。 因此,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 而且力求在备课中反映目前国内外相关内容的最新研究进展, 做到常备常新, 不落俗套。

青年教师试讲制度
  针对每年有新教师入科, 缺乏教学经验的问题, 坚持青年教师在正式讲授理论课前, 先在教研室内试讲的制度。在试讲中, 大家针对其所暴露出的问题, 帮助试讲人逐一解决。使试讲者做到提前练兵, 胸有成竹。
教师听课制度
  听课制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促进教学的有力措施。教研室要求副教授以上的教师要定期、定人进行听课,对教师们的教学活动进行动态评估。许多高年教师在听课过程中, 及时发现和帮助解决教学难点、疑点。青年教师也经常听高年教师的讲课, 从中吸取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学干事轮换制
  为了使每个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得到锻练, 教研室规定教学干事不设终身制, 而是在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中轮换, 使每个教师都能有机会参与教学管理, 并从中增长才干。
教学内容轮换制
  教师的讲课章节不予固定,打破“专人讲专章节” 的老办法, 每学期讲授的章节不同, 通过数期轮换,使每人都能熟悉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提高授课水平,完整地讲授全课程,显著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
教学评估制度
  包括学生评教、专家评教、同行评教、领导评教。

通过建立、实施上述制度,使教研室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2.为人师表,治学严谨

老一辈免疫学教授郑武飞、潘菊芬、阎燕华、高乃庄等专家为免疫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现任免疫学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姚智教授的领导下,全体老师共同努力,创造了一个和谐、发展的工作环境。近几年来我室多名教师获得多项优秀教师和教书育人荣誉称号


版权所有:天津医科大学    电话:022-23542621    电子邮件:jwc@tij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