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病毒是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病毒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导致迟缓性肢体麻痹,多见于儿童,故脊髓灰质炎亦称小儿麻痹症。
 
本节主要内容:
  生物学性状
致病性
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
防治原则
 
生物学性状
  ○ 球形,直径27nm,核衣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每个壳粒由VP1,VP2,VP3和VP4四种蛋白组成,无包膜。
○ 基因组为单正链RNA,有mRNA作用。
○ 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在污水和粪便中可存活数月。在胃肠道能耐受胃酸、蛋白酶和胆汁的作用。 在pH3~9时稳定,对热、去污剂均有一定抗性。
 
致病性
  ○ 传染源:患者或无症状带毒者
○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 致病机理:
○ 所致疾病:
  -90%隐性感染;
-5%顿挫感染(发热、头痛、乏力、咽痛、呕吐→ 恢复);
-1-2%非麻痹型脊髓灰质炎或无菌性脑膜炎;
0.1-0.2%脊髓灰质炎:暂时性肢体麻痹、永久性弛缓性肢体麻痹→后遗症;
极少数→延髓麻痹、呼衰、心衰、死亡;
 
免疫性
    以体液免疫为主(粘膜局部、血清中特异性抗体)SIgA:阻止V在咽、肠道定居(粘膜免疫);血清中IgM、IgA、IgG:中和病毒血症中的V,阻止病毒扩散到靶器官。
 
微生物学检查法
  ○ 病毒分离与鉴定
○ 血清学试验
○ 核酸杂交、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
 
防治原则
  ○ 主动免疫:疫苗
  -灭活疫苗(Salk,IPV):1-3型V经甲醛灭活后混合制成(三价)。
-减毒活疫苗(Sabin,OPV ):三个型别V在特定条件下筛选出来的减毒变异株。
-IPV和OPV均为三价脊髓灰质炎疫苗(TIPV, TOPV);
○ 被动免疫:
  注射丙种球蛋白,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
 
IPV和OPV的比较
Live (OPV)
 
Inactivated (IPV)

优点:
a.口服,简单易行,接种量少,次数少,便于投放,适合我国国情;
b.免疫维持时间长,有免疫放大效应;
c.粘膜免疫效果:口服为自然感染途径,可产生的抗体IgA、SIgA、IgG、IgM;SIgA有粘膜免疫效果。

 
优点:
a.疫苗保存运输方便;
b.疫苗使用安全。
缺点:
a.可被其他肠道V干扰,使免疫失效;
b.热稳定差,不易保存;
c.有复毒危险(反祖),而出现VAPP(疫苗相关麻痹性脊髓灰质炎);
d.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可能会出现VAPP(因为是活疫苗);
  缺点:
a.接种量大,次数多,肌肉注射,花费较大;
b.仅对接种个体有效,无免疫放大效应;免疫维持时间短;
c.无粘膜免疫效果;可产生循坏抗体IgA、SIgA、IgG、IgM;
 
回章首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