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主要内容: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
 ○基因结构与复制方式
 ○抗原组成
 ○动物模型与细胞培养
 ○抵抗力
致病性与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法
防治原则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
  -大球形颗粒:是有感染性的HBV完整颗粒,呈球形,直径为42nm,具有双层衣壳. 因Dane首先发现,故又称为Dane颗粒。
-核心:双股环状DNA和DNA多聚酶。
-内衣壳:蛋白质,主要为核心抗原(HBcAg)。
-外衣壳:相当于一般病毒的包膜,由脂质双层及蛋白质组成,HBsAg及少量PreS1,PreS2镶嵌其中。
-小球形颗粒:最常见的形式,由复制过剩的HBsAg组成-管形颗粒:聚合的小球形颗粒。
 
○基因结构与复制方式
    HBV基因组较小,含3200个核苷酸。基因组由双股环状DNA组成,两条链长短不等,负链含有四个ORF,分别称为S、C、P和X区,编码蛋白质。
  S区:S基因、前S1和前S2基因组成,分别编码HBsAg,PreS1与PreS2抗原。
  C区:C基因和前C基因,分别编码HBcAg及 HBeAg。
  P区:编码DNA多聚酶。
  X区:编码HbxAg,该抗原作用:
  DR区:顺式重复序列,调控HBV复制。
- 复制特点: 逆转录过程,病毒DNA整合于宿主细胞1kbRNA调控HBsAg 产生,如过量复制,可释放入血,造成HBsAg持续阳性。
     

HBV基因结构模式图
 

HBV复制周期示意图
 
 
○抗原组成
  -表面抗原:HBsAg, PreS1,PreS2抗原。
  -HBsAg:存在于感染者血清,有四个血清型。为HBV感染的标志。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抗体有保护作用。
 -PreS1和PreS2抗原:吸附肝细胞受体。
-核心抗原:HBcAg,内衣壳抗原。
  存在于肝细胞中,不存在于血清中。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抗HBc IgG : 血清中长期存在,无保护性。
-抗HBc IgM : 提示病毒复制。
-HBeAg: PreC基因修饰的可溶性蛋白,存在于血清中
  -HBeAg阳性:体内有Dane颗粒和DNA聚合酶,血清具有传染性。
-抗HBe阳性:病变于恢复期,预后良好。
○抵抗力
  -较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均有耐受性。
-不被70%乙醇灭活。
-对湿热,过氧乙酸,次氯酸钠敏感。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患者或无症状HBsAg携带者。
○传播途径:
  -血液、血制品等传播,如输血、注射、外科手术、性行为等。
-母婴传播:可通过胎盘、产道、哺乳。
○致病机理:
  -病毒致机体免疫应答低下
-病毒发生变异
-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害
-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病理损害
-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免疫损害
○HBV与原发性肝癌:
  -HBV可刺激持续性的细胞修复和生长。
-HBV-DNA整合肝细胞染色体。
-HBxAg激活细胞癌基因。
-80%原发性肝癌与HBV慢性感染有关。
-实验动物已证实HBV可导致肝癌。
   
微生物学检查法
  1. 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
抗原抗体
名称
临床意义
HBsAg阳性

感染HBV,结合临床症状诊断无症状携带者(肝功正常,肝切片异常)
抗HBs阳性
恢复期;接种疫苗者
抗HBc阳性
HBcAb-IgM:提示病毒在体内复制
HBcAb-IgG:疾病进入恢复期
HBeAg
HBV在体内复制,血清具有传染性
抗HBe阳性
疾病恢复期
2. 血清HBV DNA检测 核酸杂交法、PCR法。
3. 血清DNA多聚酶检测。
 
防治原则
    对高危人群应采取如下特异性预防措施
  主动免疫:注射乙肝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
  被动免疫:含高效价抗-HBs的人血清免疫球蛋白(HBIG)可用于被动免疫预防。
  乙肝的治疗至今尚无特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