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肛管的形态
肛管 anal canal 的上界为直肠穿过盆膈的平面,下止于肛门,长约4cm,为肛门括约肌所包绕,平时处于收缩状态,其生理功能是控制粪便的排泄。
肛管内面有6~10条纵行的粘膜皱襞,称肛柱 anal columns,柱内有动、静脉及纵行肌。肛柱下端之间,彼此借半月形的粘膜皱襞相连,这些半月形的粘膜皱襞称肛瓣
anal valves。肛瓣与肛柱下端共同围成的小隐窝称肛窦 anal sinuses ,窦口向上,肛门腺开口于此,窦内往往积存粪屑,易于感染而发生肛窦炎。肛柱下端与肛瓣基部连成锯齿状环行线,环绕肠管内面,称齿状线
dentate line。(图示)
齿状线是胚胎发生过程中肛膜破裂形成的。齿状线上、下部的比较见下表:
部位
|
齿状线以上
|
齿状线以下
|
胚胎来源
|
内胚层(后肠)
|
外胚层(原肛)
|
覆盖上皮
|
单层柱状上皮
|
复层扁平上皮
|
动脉来源
|
直肠上下动脉
|
肛动脉
|
静脉回流
|
肝门静脉
|
髂内静脉
|
淋巴引流
|
腰淋巴结
|
腹股沟浅淋巴结
|
神经支配
|
内脏神经
|
躯体神经分布
|
形成痔
|
内痔
|
外痔
|
在齿状线的下方,肛管内面由于肛门内括约肌紧缩,而形成略微凸起的环形带,称肛梳 anal pecten,该处皮肤轻度角化,深部为静脉丛。在肛门上方1~1.5cm处,在活体上可见皮肤上有浅蓝色的环形线,称白线
white line,它的位置相当于肛门内、外括约肌之间,肛门指诊可触知此处有一环形浅沟,称括约肌间沟。白线至齿状线的距离约1cm。(图示)
肛门 anus 是肛管的下口,为一前后纵行的裂孔,前后径约2~3cm。肛门周围皮肤富有色素,呈暗褐色,成年男子肛门周围长有硬毛,并有汗腺(肛周腺)和丰富的皮脂腺。
(二)肛门括约肌
环绕肛管周围的肌有肛门内括约肌和肛门外括约肌。(图示)
1.肛门内括约肌 sphincter ani internus 属平滑肌,是肠壁环行肌增厚而成,有协助排便的作用,对控制排便的作用不大。
2.肛门外括约肌 sphincter ani externus 为横纹肌,围绕肛门内括约肌的外面。
肛门外括约肌按其纤维所在部位,可分为3部。
(1)皮下部:为位于肛门周围皮下的环形肌束,如此部肌纤维被切断,不会产生大便失禁。
(2)浅部:为围绕肛管下端的椭圆形肌束,前后方分别附着于会阴中心腱和尾骨尖。
(3)深部:为位于浅部上方较厚的环形肌束。浅部与深部是控制排便的重要肌束。
肛门内括约肌、肠壁的纵行肌、肛门外括约肌的浅、深部以及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 puborectalis 共同构成一围绕肛管的强大肌环,称肛门直肠环,对肛管起着极重要的括约作用。
(三)直肠与肛管的分界
关于直肠与肛管的分界问题一直存在分歧,归纳起来,主要为两种分界方法。一是把齿状线作为界标,将从齿状线至肛管这一段长约2cm的肠管称为肛管。另一种分法,把直肠穿过盆膈之处作为肛管的上界,即将从盆膈至肛门这段长约4cm,并为肛提肌与肛门括约肌所包绕的末段肠管称为肛管。前一种分法着眼于组织结构与胚胎发生,后一种分法则多从形态与功能考虑。1991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人体解剖学名词》采用后一种分法,并将肛管独立出来,与直肠并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