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非脑神经核

  除脑神经核以外,脑干的灰质中还有许多功能各异的重要核团。

  1.延髓的非脑神经核
  (1)薄束核 nucleus gracilis楔束核 nucleus cuneatus (图示):分别位于延髓下部,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的深面,接受来自薄束和楔束的纤维终止。该二核发出的纤维由背向腹内外呈弓形绕中央灰质形成内弓状纤维 internal arcuate fibers,在中央管腹侧的中线上左右交叉,即内侧丘系交叉 decussation of medial lemniscus。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折向上行,形成内侧丘系 medial lemniscus。将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冲动传递至丘脑腹后外侧核。
  (2)下橄榄核 inferior olivary nucleus:位于延髓橄榄的深方(图示),在水平切面上呈袋口向内的囊状灰质团块。下橄榄核接受来自脊髓全长的上行投射和脑干感觉柱中继站的传入联系,并接受来自大脑皮质、丘脑、基底核、红核和导水管周围灰质的下行投射纤维。下橄榄核发出橄榄小脑束 olivocerebellar tract 越边,与脊髓小脑后束共同构成对侧小脑下脚。下橄榄核参与修饰小脑对运动的控制,并参与小脑对运动的学习记忆。

  2.脑桥的非脑神经核
  (1)上橄榄核 superior olivary nucleus (图示):位于脑桥中下部的被盖内。上橄榄核主要接受来自双侧蜗神经腹核纤维终止,发出的上行纤维加入两侧外侧丘系。此核群与蜗神经腹核一起,根据双耳传导声波的时间差和强度差,共同参与对声响的空间定位。
  (2)脑桥核pontine nucleus:由大量散在分布于脑桥基底部纤维之间大、小不等的神经元群组成。它们接受来自同侧大脑皮质广泛区域的皮质脑桥纤维 corticopontine fibers,发出脑桥小脑纤维 pontocerebellar fibers 越过中线,形成粗大的小脑中脚进入对侧小脑。脑桥核是大脑皮质向小脑传递信息的主要中继站。

  3.中脑的非脑神经核
  (l)下丘 inferior colliculi:位于中脑下部背侧,主要由居下丘中央大部分区域的中央核 central nucleus 及其周边的薄层灰质构成。中央核接受外侧丘系的终止,其传出纤维组成下丘臂到达间脑的内侧膝状体。中央核是听觉通路上的重要中继站,其分层结构具有对音频定位的功能。下丘到脑干与脊髓的投射首先要通过上丘,与上丘发出的纤维共同构成顶盖脊髓束 tectospinal tract顶盖被盖束 tectotegmental tract,介导由声音引起的反射活动。
  (2)上丘 superior colliculi:位于中脑上部背侧,具有复杂的灰、白质交替排列的分层结构。上丘的浅层结构接受来自视网膜,经视束和上丘臂的直接投射,并接受大脑皮质视区的投射;深层结构接受下丘、大脑皮质听觉中枢、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脊髓等处的投射。上丘的传出联系包括3类,分别投向丘脑、脊髓和脑干:向丘脑投射的纤维,中继后向大脑皮质传递有关眼球转动速度与方向的信息;向脊髓的投射纤维,绕导水管周围灰质,至导水管腹侧的中线上交叉(称被盖背侧交叉),交叉后纤维下行,形成顶盖脊髓束,至颈髓节段中间带和前角的内侧部;向脑干的投射纤维,止于与眼球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眼外肌运动核。通常认为上丘为一反射中枢。上丘通过其上、下行投射,参与大脑皮质对眼球运动的控制,并完成头、眼对声、光等刺激的定向反射活动。
  (3)顶盖前区 pretectal area: 位于中脑和间脑之间,导水管周围灰质的背外侧。该区直接接受经视束、上丘臂传人的来自视网膜的视觉纤维,并接受视觉皮层和上丘的投射。其传出纤维部分经中脑水管腹侧交叉,或经后连合交叉,止于双侧动眼神经副核。因此,当光照一侧瞳孔时,两眼瞳孔同时缩小。
  (4)红核 red nucleus:位于中脑上丘并延至间脑尾侧,黑质的背内侧。为一对直径约为5mm的卵圆形核团,新鲜标本观察呈浅粉红色。红核包括小细胞部(新红核)和大细胞部(旧红核)。后者在种系发生上较古老。人的红核大部分为小细胞部,参与对躯体运动的控制。
  (5)黑质 substantia nigra:位于中脑脚底和被盖之间,向上延伸至间脑尾侧。可分为网状部和致密部。黑质网状部,靠近脚底,其形态和功能与端脑的苍白球内段相似;黑质致密部,靠近被盖,主要由多巴胶能神经元组成,其胞浆含黑色素颗粒。致密部多巴胶能神经元的轴突投射至端脑的新纹状体。

  Parkinson病是由于某种原因造成这些神经元变性,使新纹状体多巴胶水平下降所致。患者表现为肌肉强直,运动受限并出现震颤。黑质致密部还参与中脑对边缘系统的多巴胶能投射。黑质也发纤维到间脑(图示)

主页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