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脑干网状结构 Reticular Formation of the Brain Stem

  在脑干内,除脑神经核、境界明确的一些非脑神经核团(如薄、楔束核,红核,黑质等)和长的上、下行纤维束以外,还有一些界线不清晰,纤维交错排列,神经元散在分布的区域,称网状结构。功能上,网状结构不但参与躯体运动、躯体感觉以及内脏调节功能,并且在控制睡眠觉醒活动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一)脑干网状结构的主要核团
  1.向小脑投射的核群 这些核中继脊髓、大脑运动和感觉皮质、前庭神经核等对小脑的传入联系。
  2.中缝核群 rapheal nuclei 位于脑干中缝两侧,主要由5一羟色胶神经元构成。中缝核的传入纤维可来自脊髓、小脑和大脑皮质等处。中缝核的传出纤维分布广泛,包括中脑中央灰质,下丘脑、丘脑板内核,杏仁核、海马、新纹状体和大脑皮质等,还有少量传出纤维到脊髓和小脑。
  3.内侧核群 medial nuclear group 靠近中线,具有较多的大型神经元,主要有巨细胞网状核、脑桥尾侧网状核、脑桥嘴侧网状核等。脊髓和所有脑神经感觉核的一般感觉信息,中脑顶盖的视、听觉信息和嗅脑的嗅觉冲动与该核群有功能联系。
  4.外侧核群 lateral nuclear group 多数是中、小型神经元,轴突短,较少发出长距离的纤维,主要有脚桥被盖核和臂旁内、外侧核等。外侧核群接受广泛的传人投射,包括大部分感觉通路的侧支,是脑干网状结构的"感受区"。传入信息经外侧核群中继后,传递给内侧核群。

  (二)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
  1.上行网状激动系统 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ARAS) 与各种特异性感觉通路不同,ARAS携带的上行冲动是"非特异性的",对于维持睡眠一觉醒状态,起决定性作用。该系统使大脑皮质兴奋,保持意识和清醒,对各种传入信息有良好的感知能力。一些麻醉药物就是通过阻滞该系统的某个环节而起作用。ARAS受损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甚至深度昏迷。
  2.参与躯体和内脏运动调节 躯体运动调节经脑桥和延髓内侧核群分别发出的脑桥和延髓网状脊髓束 reticulospinal tract,至同侧脊髓各节段中间带和前角的内侧部,参与控制自主运动,如:保持姿势和在平地上行走。该束的起始神经元接受与躯干、四肢运动控制有关的高级中枢,如:大脑运动皮质、小脑和基底核的传入支配。内脏运动的调节,是由于在脑桥和延髓的网状结构外侧核群内,存在吸气、呼气、加压和减压等呼吸和心血管运动中枢。故脑干损伤,会导致呼吸、循环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3.参与内分泌活动和生物节律的调节 脑干网状结构向下丘脑发出的投射纤维直接或间接终止于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影响后者神经激素(释放激素或抑制释放激素)的合成、运输及释放,从而影响垂体的分泌活动。网状脊髓束部分纤维终止于胸髓节前神经元,后者上至颈上交感神经节,其节后纤维(松果体神经)支配松果体,从而调控着松果体的分泌活动。
  4.脑干网状结构与高级神经活动  脑干网状结构向下丘脑一边缘系统的投射,可能参与时-空性分辨,认知性映射,探究,学习与记忆以及情感变化等高级神经活动。在这些复杂的神经活动中,涉及许多神经递质交互作用机制。
主页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