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一、名词解释
1.epidural space 4.arachnoid granulations
2.cavernous sinus 5.choroids plexus
3.terminal cistern 6.cerebral arterial circle

二、选择题 A型题


1.关于硬膜外隙的说法错误的是
A.有脊神经根通过
B.呈负压状态
C.与颅内相通
D.内含静脉丛
E.与脑脊液循环无关

2.关于硬脑膜的描述,何者是正确的?
A.颅部硬膜外血肿发生在硬膜外隙内
B.颅底骨折时,易将硬脑膜与蛛网膜同时撕裂,使脑脊液外漏
C.硬脑膜的内外两层伸入两大脑半球之间形成大脑镰
D.硬脑膜与颅底骨之间容易分开
E.脑和脊髓的硬膜外隙互通

3.关于小脑幕的描述错误的是

A.后缘处有直窦
B.位于大脑半球与小脑之间
C.前缘游离凹陷形成小脑幕切迹,围绕中脑
D.当小脑幕以上的脑部病变引起颅内压增高时,可形成小脑幕切迹疝,压迫动眼神经和大脑脚
E.属硬脑膜形成的结构

4.颈内动脉通过海绵窦的

A.内侧壁
B.外侧壁
C.外侧
D.窦内
E.窦上面

5.下列哪个神经与海绵窦无关?
A.上颌神经
B.下颌神经
C.动眼神经
D.滑车神经
E.三叉神经

6.患垂体瘤时,首先压迫侧方的哪条神经?
A.上颌神经
B.下颌神经
C.面神经
D.展神经
E.三叉神经

7.面部感染首先可蔓延至
A.岩上窦
B.岩下窦
C.海绵窦
D.乙状窦
E.窦汇

8.与颈内静脉直接延续的硬脑膜窦是
A.横窦
B.乙状窦
C.岩上窦
D.直窦
E.海绵窦

9.关于蛛网膜下隙的描述,何者是错误的?

A.与第四脑室相通
B.脑和脊髓的蛛网膜下隙相通
C .小脑延髓池属蛛网膜下隙的一部分
D.其内循环着脑脊液
E.有脊神经通过

10.临床上进行腰穿是将针头刺入
A.硬膜外隙
B.硬膜下隙
C.蛛网膜下隙
D.马尾
E.硬脑膜窦

11.终丝
A.由神经纤维构成
B.由脊髓下端的白质延伸而成
C.属脊神经的根丝
D.由软脊膜形成
E.由有髓纤维组成

12.关于齿状韧带的描述,何者是错误的?
A.位于脊髓的两侧
B.由脊髓蛛网膜构成
C.经脊神经前、后根之间
D.外侧附着于硬脊膜
E.对脊髓有固定作用

13.下列动脉哪一个不是颈内动脉的分支?
A.大脑前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大脑后动脉
D.后交通动脉
E.脉络丛前动脉

14.供应纹状体或间脑的动脉不直接源于下列哪个动脉?
A.大脑中动脉
B.大脑后动脉
C.基底动脉
D.大脑前动脉
E.脉络丛前动脉

15.不属于大脑中动脉分布的结构是
A.内囊膝
B.豆状核
C.尾状核
D.内囊后肢
E.内囊前肢

16.下列哪一动脉不参与形成大脑动脉环?

A.大脑前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大脑后动脉
D.颈内动脉
E.前交通动脉

17.中央前回中1/3的供血来自

A.大脑前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大脑后动脉
D.基底动脉
E.小脑上动脉

18.不含有脉络丛是

A.右侧脑室
B.左侧脑室
C.第三脑室
D.第四脑室顶前部
E.第四脑室顶后部

19.脑脊液产生的部位是

A.上矢状窦
B.蛛网膜粒
C.脉络组织
D.脉络丛
E.蛛网膜下隙

20.关于脑脊液的描述错误的是

A.循环于脑室内
B.相当于外周组织中的淋巴
C.有维持颅内压的作用
D.最后回归静脉
E.为无色透明的液体

三、问答题

1.成人宜在何部位进行腰椎穿刺?为什么?由浅入深要经过哪些结构?
2.简单说明硬脑膜的特点及有哪些临床意义。
3.简述海绵窦的位置及与周围结构的联系和交通。
4.试述大脑中动脉的起始、走行、分布及临床意义。
5.内囊由何动脉供血?若一侧内囊血管破裂出血,患者可出现哪些主要症状?为什么?
6.试述脊髓的血液供应来源及分布特点。
7.试述脑脊液的产生、循环和回流.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硬膜外隙:在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有一间隙,称为硬膜外隙,腔内呈负压,内含脊神经根和静脉丛等结构,为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阻滞麻醉的部位。

2.海绵窦:属硬脑膜窦,它位于颅中窝蝶骨体的两侧,窦的腔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

3.终池:是蛛网膜下隙中一比较扩大的部位,故属蛛网膜下池,它的位置在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水平之间,此处已无脊髓,池内只有马尾并充满脑脊液。临床常在此处穿刺,抽取脑脊液或注入药物(腰穿或腰麻),而不致伤及脊髓。

4. 蛛网膜颗粒:脑蛛网膜在硬脑膜窦(主要是上矢状窦)的两侧,形成许多颗粒状突起,突人窦内,称蛛网膜颗粒,脑脊液经此结构渗入窦内,回归静脉。

5.脉络丛:在脑室的某些部位,软脑膜及其上的血管与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其中有些部位血管反复分支成丛,连同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一起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为产生脑脊液的结构。

6.大脑动脉环:又称Willis环,位于脑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的周围,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起始段相互吻合而成,在调节脑局部血流量和损伤后血供代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选择题 A型题


1.C2.B3.A4.D5.B6.D7.C8.B9.E10.C11.D12.B13.C14.C15.E16.B17.B 18.D 19.D 20.A

主页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