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的位置是>> 首页 >> 抗原抗体反应总论>>
沉淀反应>> 液相内沉淀试验 |
|
指以含盐缓冲液为反应介质的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沉淀试验。根据实验方法不同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呈现的沉淀现象不一。将液相内沉淀分为3类
①絮状沉淀(flocculation);
②环状沉淀(ring precipitation);
③免疫浊度试验(immunoturbidimetry)。
1.絮状沉淀试验 絮状沉淀试验是一项经典实验技术。梅毒抗体的Kahn试验曾作为絮状沉淀的代表试验。如今已被更简便敏感的USR或RPR方法替代。该方法抗原溶液与相应抗体溶液混合,在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抗原与抗体结合出现可见的絮状沉淀。
2.环状沉淀试验 该方法是Ascoli于1902年建立的,该试验是经典的血清学定性试验之一。主要用于鉴定微量抗原如鉴定血迹,诊断炭疽。原理是将抗原溶液叠加在细小玻管中抗体溶液上面,因抗血清蛋白浓度高,比重大,在两液交界的清晰界面上形成白色沉淀环为阳性反应。
3.免疫浊度试验 经典的免疫沉淀试验是抗原和相应抗体在反应终点时判定结果,方法学上存在费时、繁琐、敏感度低(10-100mg/L)、难以自动化等缺陷,70年代出现了微量免疫沉淀测定法,即透射比浊法(transmission
turbidimetry)、散射比浊法(nephelometry)和免疫胶乳比浊法(immunolatex turbidimetry),借助多种自动化分析仪器来完成临床体液蛋白的检测。
1)透射比浊法 可溶性抗原与抗体,在一定缓冲液中形成的复合物,经一定时间后聚合出现浊度,导致入射光在透过反应液时,由于溶液内复合物粒子对光线的反射和吸收,引起透射光减少,其光量减少的程度与复合物的含量成正比,可用吸光度表示。当抗体量固定时,与待测抗原量成正比。用比浊仪测定,已知浓度的标准参考品建立标准曲线,可测出待检抗原含量。
受检标本的稀释倍数影响检测结果,稀释倍数主要依据吸光度的敏感范围而定。须注意的是,稀释倍数太低时,抗原过剩,抗血清量不足,不能形成足够的浊度,甚至复合物分解等导致结果假性偏低。标本应清晰、避免混浊、脂蛋白的小颗粒可使测定值假性升高。比浊法在特定蛋白分析仪上自动分析也可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设置参数自动分析。
2) 散射比浊法
免疫浊度测定法按照仪器设计的不同可分为两种,即透射比浊仪测定和散射比浊仪测定,两者比较见图10-1。散射比浊法,又可分为终点射散比浊法(
endpoint nephelometry)和速率散射比浊法(rate nephelometry)。
终点散射比浊法 实质上是透射比浊法的一种改良,原理是在抗原抗体反应基础上达到平衡时测定复合物的量。
速率散射比浊法 所谓速率是指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在每一单位时间内的速度,连续测定各单位时间的反应速度即为动态观察。速率法是测定最大反应速率(表10-2),在25s时速率达到90。以后复合物产生的速率又逐渐下降。其峰值(peak
rate 90)的高低与抗原的含量成正比,因此只要捕捉峰值,经数据处理即可得到抗原的浓度,峰值的出现通常在10~45秒,因此检测速度明显加快。
3)免疫胶乳浊度法 在上述比浊法中,少量的小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极难形成浊度,为解决快速反应及微量化的要求,发展了免疫胶乳浊度法。
选择一种大小适中,均匀一致的胶乳颗粒,使其吸附特异性抗体,制成具有免疫活性的免疫微球,当微球与相应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后,不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快速在胶乳表面形成,单个胶乳颗粒在入射光波长之内,光线可透过,当两个胶乳凝聚时,则使透过光减少。免疫微球凝聚的程度为被测物浓度的函数,由此可测出标本中被测物含量。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