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负责人
     主讲教师
     师资结构
 
 
 
 
   
      

课程负责人简介

 

娄建石,男,195410月出生,中共党员,汉族,1986天津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被评为天津市教学名师。

1986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1992年和1996年先后两次被天津市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1994年任药理学教研室副主任,1996年任主任。1995年任基础医学院院长,1998年任药学院院长。1997年任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曾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

主讲课程:药理学、临床药理学、心血管药理学、分子药理学,以及各种讲座等。年均100学时。授课对象:研究生、留学生(英语授课)、七年制(双语授课)、五年制。培养硕士生35名、博士生8名。已毕业的21名硕士生分布在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成为药学领域的学术骨干或学术带头人。曾荣获国家教育委员会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校、局级先进教师和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在教学改革方面:领导和组织了《七年制药理学教学模式》、《药理学实验教学创新与改革的实践》等5项教学改革项目,先后开设了5门选修课程,以及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先后发表教学研究、实验改革、教学管理等方面8篇论文。教改项目《七年制药理学教学模式》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天津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药理学实验教学创新与改革的实践》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在药理学教材建设方面:主编卫生部规划教材和教育部规划教材2部(3本),获得教育部国家规划教材优秀教材奖;参编全国七年制、八年制规划教材《药理学》,获得卫生部全国高等院校医药优秀教材一等奖;参编五年制药理学教材10部。自编教材4部(15本)。现担任全国医药教材建设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先后领导建设了临床药理学试验基地、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心血管实验室;在中央与地方实验室共建,天津市“九五”、“十五”实验室建设,市级优秀实验室建设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并获得实验室建设先进个人的表彰。现担任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专家。

在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2003年和2004年《药理学》课程建设先后获得校级和市级精品课程称号,2005年留学生教育获得校级英语授课精品课程,2005年药理学被确定为校级重点学科,2006年获得国家药理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为培养高级人才提供了平台。此外,还与天津药物研究院刘昌孝院士共同建设科技部“天津市药代和药效重点培育实验室”。

在科研方面:长期从事心血管药理学、临床药理学等研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技基金、卫生部新药研究、天津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及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卫生局和制药公司等各项课题53项,其中主持或负责15项。“十五”期间主持和完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天津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新药牛磺酸镁的研制及主要药效学研究》课题,该药为国内首次合成的一类新药先导化合物。在此基础上2007年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4篇,编写专(译)著7部,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在全国的学术地位:天津市药学会副会长;天津市药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药理学会数学药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药理学会临床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理事;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药学教育研究会理事;天津市新药审评委员;《中国药理学通报》编委;《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编委;《Asian J of Phaemacodynamics and Pharmacokinetics》编委;《天津药学》副主任编委。

 

讲授的主要课程:

5年来讲授的课程为药理学、临床药理学、分子药理学和心血管药理学。“药理学”是全校各个专业的必修课,“临床药理学”是临床医学本科各专业的选修课和研究生必修课。本人主要讲授临床医学五年制(7学时/周)、临床医学七年制(7学时/周)、口腔医学(7学时/周)、预防医学(4学时/周)、护理学(4学时/周)和药学(7学时/周)等专业的药理学课程,合计62个班,学生约为1860人,平均每学年授课72学时。 “分子药理学”和“心血管药理学”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选修课,学生约为720人,平均每学年授课30学时。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本科生:

1.       指导药学专业学生宋佳音完成毕业论文,1999年,发表论文《唾液碘的测定及其与尿碘的相关性》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02;17(5):257-60

2.       指导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孙涛参加课余兴趣小组科学研究,2001年,发表2篇论文《牛磺酸镁的化学表征与急性毒性研究》 国际心血管杂志 2002;4(2):144;《牛磺酸镁的合成及对乌头碱诱发心律失常的作用》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3;8(4):238-39,272

研究生:指导硕士研究生35名,毕业21名;指导博士研究生7名,毕业1名。有代表性的研究论文是:

1.          昭:重组腺病毒p53(SBN-1)基因治疗头颈部癌的II期临床研究  1999.9-2002.7.发表2篇论文《注射用纳米羟基喜树碱与注射用羟基喜树碱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比较》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5;24(2):108-12;《注射用纳米羟基喜树碱与普通粉针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比较》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5;10(3):281-5

2.         温晓娜:异丁司特药代动力学及在肝脏代谢物的研究。1999.9-2002.7. 发表论文《尼莫地平片剂人体生物利用度研究》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2;8(1):42-4

3.         赵振宇:“狼疮二号”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作用机理研究。1999.9-2002.7. 发表2篇论文《狼疮方二号与皮质类固醇合用对狼疮性肾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3;2(2):94-100;《狼疮方2号对狼疮模型血清中几种细胞因子的影响》 中国药学杂志 2004;39(2):112-4

4.         孔雁军:丁丙诺啡与硝酸甘油合用延迟性预适应抗心肌缺血研究。1999.9-2002.7. 发表论文《硝酸甘油与丁丙诺啡合用抗大鼠心肌缺血的药理性预适应研究》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3;19(12):1370-4

5.         高卫真:黄芪苷Ⅳ防治自由基所致心肌损伤作用的研究。2000.9-2003.7. 发表论文《黄芪甙对阿霉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中医药学刊 2003; 21(12):2011-29

6.         张文军:布洛伪麻分散片生物等效性研究及布洛芬在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中代谢的研究  2000.9-2003.7. 发表论文《HPLC法同时测定布洛伪麻分散片中布洛芬盐酸伪麻黄碱的含量》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3; 9(1):21-3

7.         朱学慧:探针药咪哒唑仑评价肝药酶CYP3A活性的实验研究  2001.9-2004.7. 发表论文《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泡腾片2组分含量》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3; 23(9):545-7

8.         刘亚男:中药白斑一号对黑素细胞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2001.9-2004.7. 发表论文《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复方中药对B16黑素瘤细胞黑素合成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5;4(3):155-7

9.         尹永强:牛磺酸镁抗氯化铯诱发家兔心律失常作用和电生理学研究  2002.9-2005.7. 参加国际会议的论文《Effects of Magnesium Taurate on Cesium Chloride Induced Arrhythmias and Cardiac Electrophysiology in Rabbits》, The 15th World Congress of Pharmacology. 2006-7-2 Beijing. Poster. Abstracts P123

10.     朱立勤: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辰给药方案的实验研究  2002.9-2005.7. 发表论文《庆大霉素不同给药方案的药代动力学和肾功能损害实验研究》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22(8):1009-14.

11.     邢国胜:四味中药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及体外对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2002.9-2005.7.

12.       楠:牛磺酸镁抗高血压作用的体内与体外实验研究 2003.9-2006.7. 参加国际会议的论文《Effects of Magnesium Taurate Compound (MTC) on L-NNA-Induced Hypertension in Rats and NA,KCL-Induced Aorta Contraction in Rabbits》, The 15th World Congress of Pharmacology. 2006-7-2 Beijing. Poster. Abstracts P127

博士研究生:

1.         张文怡:基因工程甲状旁腺激素高效表达系统的构建及重组PTH对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 1998.9-2001.7.

2.           克:血管内皮细胞在心肌缺血再灌损伤和预适应中的作用.2004.9-2007.7.

3.        李淑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心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2004.9-2007.7. 发表论文《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 中国药理学通报2007;23(4):527-30

4.        吴艳娜: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心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2005.9-2007.8.

5.        朱学慧: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对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2006.9-2009.8.

6.        袁恒杰: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对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2006.9-2009.8.

7.        杨凤蕊:抗炎免疫中药有效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2006.9-2009.8.

 

 

承担的教学研究课题: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主持或参加

起止日期

二十一世纪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模式探讨

天津市教委

主持

19982000

机能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

天津医科大学

指导

20022004

临床药理学课程体系建设

天津医科大学

指导

20022004

药理学客观试题光盘制作

天津医科大学

指导

20032005

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

天津市教委

主持

20022005

 

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论文(著)题目/教材名称

期刊名称、卷次/出版社

时间

药理学实验教学创新与改革的实践

中国教育教学杂志(高等教育版)11(118):85-87

2005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工程类课程设置与教材选用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17(增):114-5

2001

试论21世纪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医学与社会 13(5):53-5

2000

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战略思考

医学教育研究.专论(1:1-4

1999

在全面素质教育中有关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医学教育研究 (2):7-11

1999

 

获得的教学表彰:

个人荣誉

1. 1993年荣获国家教育委员会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

2. 1996年荣获天津医科大学“三育人”建华奖励基金。

3. 2001年荣获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九五”实验室建设先进个人。

4. 2003年荣获校级优秀教师。

5. 2007年荣获天津市教学名师。

 

工作业绩

1.  《药理学》2000年获得天津市优秀课程(负责人)。

2.  《七年制药理学教学模式》荣获2000年天津医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指导)。

3.  《七年制药理学教学模式》获得2001年天津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指导)。

4.  《药理学》2003年获得学校精品课程(负责人)。

5.  《药理学》2004年获得天津市精品课程(负责人)。

6.  《药理学实验教学创新与改革的实践》获得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度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指导)。

7.  《药理学》获得2005年天津医科大学留学生教学精品课程(指导)。

8.  《药理学实验教学创新与改革的实践》(论文)2006年获得天津市高校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系列活动二等奖 (指导)。

9.  《药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获得2007年天津市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指导)。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       抗心律失常新化合物牛磺酸镁配合物心脏细胞电生理学研究. 2007.1-2009.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2458),负责人

2.       牛磺酸镁配位化合物的体内过程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2004.3-2007.3, 天津医科大学校级重点学科课题,第一负责人

3.       新药牛磺酸镁的研制及主要药效学研究,2002.1-2004.12,天津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No.003118611),主持人

4.       新药牛磺酸镁主要药效学研究,2002.1-2004.12,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No.02013),主持人

5.       牛磺酸镁配合物的研制及心肌电药理学研究,2000.4-2003.4,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No.003608411),指导者

 

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         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 中国药理学通报,2007;23(4):527-30. 通讯作者

2.         庆大霉素不同给药方案的药代动力学和肾功能损害实验研究. 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22(8):1009-14. 通讯作者

3.         青蒿琥酯抗四氯化碳致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5;21(6):762-3. 指导者

4.         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复方中药对B16黑素瘤细胞黑素合成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5;4(3):155-7. 通讯作者

5.         The Bioequivalence Evaluation of Ibuprofen Capsules Compared with Tablets in Healthy Chinese Volunteers. Asian J Drug Metabolism and Pharmacokinetics 2005;5(3):201-6. 第一作者

6.         注射用纳米羟基喜树碱与普通粉针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比较.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5;10(3):281-5. 通讯作者

7.         注射用纳米羟基喜树碱与注射用羟基喜树碱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比较.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5;24(2):108-12. 通讯作者

8.         牛磺酸镁配合物保护血管内皮改善血流变学的研究. 中国病理生理学杂志 2004;20(11):2101-4. 通讯作者

9.         牛磺酸镁对抗哇巴因诱发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4;9(2):79-82. 通讯作者

10.     狼疮方2号对狼疮模型血清中几种细胞因子的影响. 中国药学杂志 2004;39(2):112-4. 通讯作者

11.     硝苯地平注射剂在常用输液中的光解动力学.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4;24(2):126-7. 通讯作者

12.     硝酸甘油与丁丙诺啡合用抗大鼠心肌缺血的药理性预适应研究.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3;19(12):1370-4. 通讯作者

13.     硝酸甘油与丁丙诺啡合用抗大鼠心肌缺血的药理性预适应研究:早期心脏保护作用.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3;19(10):1119-24. 第一作者

14.     黄芪甙Ⅳ对阿霉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中医药学刊 2003; 21(12):2011-29. 指导者

15.     牛黄酸镁的合成及对乌头碱诱发心律失常的作用.

16.     狼疮方二号与皮质类固醇合用对狼疮性肾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3;2(2):94-100. 通讯作者

17.     甘草多糖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中医药学刊 2003;21(2):254-5. 通讯作者

18.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硝本地平的血药浓度.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3;8(2):180-2. 通讯作者

19.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泡腾片2组分含量.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3; 23(9):545-7. 通讯作者

20.     牛磺酸镁的化学表征与急性毒性研究. 国际心血管杂志 2002;4(2):144. 通讯作者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及专利:

1.       1997年荣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作者。

2.       1996年荣获天津市卫生局科技进步先进集体

3.       中国专利申请号:200720096270.2,申请人:娄建石,名称:一种测定动物足趾肿胀的实验装置。

4.       中国专利申请号:200720096271.7,申请人:娄建石,名称:一种清醒大鼠实验罩。

 

 

版权所有:天津医科大学    电话:022-23542621    电子邮件:jwc@tij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