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细菌学螺旋体》密螺旋体

总 论

 

细菌的形态
与结构

细菌的生理

消毒与灭菌

各 论

螺 旋 体

 
 
 

第一节 密螺旋体属


  密螺旋体的螺旋细密、规则、两端尖、数目较多;包括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两大类。对人致病的密螺旋体有苍白密螺旋体和品他密螺旋体两个种。苍白密螺旋体又分3个亚种:苍白亚种、地方亚种和极细亚种,它们分别引起人类梅毒、地方性梅毒和雅司。品他密螺旋体引起人类品他病。


主要内容


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

  俗称梅毒螺旋体,人体是惟一宿主

生物学性状

  • 形态与染色

      直径0.10~0.15μm,全长7~8μm。有8~14个致密而规则的小螺旋,两端尖直。运动活泼。电镜下观察,有细胞壁和细胞膜。细胞壁外尚有包膜,细胞膜内为含细胞质和核质的螺旋形原生质圆柱体。圆柱体上紧绕着3~4根周浆鞭毛,也称轴丝或内鞭毛,与运动有关。革兰染色呈阴性,但不易着染。Fontana镀银染色法可将螺旋体染成棕褐色,在光镜下易于查见。
  • 培养

      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不能在无活细胞的人工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在家兔上皮细胞培养中能有限生长,繁殖慢,约30h才分裂一次,并只能维持数代。
  • 抵抗力

      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的抵抗力极弱。对温度和干燥特别敏感。血液中的苍白亚种螺旋体,在4℃置3d后可死亡,因此4℃血库存放3d以上的血液无传染梅毒的危险。对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或砷剂均敏感。

致病性与免疫性

  • 致病物质

      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在体外细胞培养中不可能大量繁殖,因而难以检测其毒性物质。近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其不同基因克隆到大肠埃希菌,然后研究各个基因产物有无致病性。迄今已发现有些基因产物只存在于有毒菌株。
  • 所致疾病

      自然情况下,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只感染人类,人是梅毒的惟一传染源。梅毒有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前者从母体通过胎盘传染胎儿,后者主要经性接触传播。
      (1)Ⅰ期(初期)梅毒:感染后3周左右局部出现无痛性硬下疳。多见于外生殖器,其溃疡渗出液中有大量苍白亚种螺旋体,感染性极强。一般4~8周后,硬下疳常自愈。
      (2)Ⅱ期梅毒:发生于硬下疳出现后2~8周。全身皮肤、粘膜常有梅毒疹,全身淋巴结肿大,有时亦累及骨、关节、眼及其他脏器。Ⅰ、Ⅱ期传染性强,但破坏性较小。
      (3)Ⅲ期(晚期)梅毒:发生于感染2年以后,亦可长达10~15年。病变可波及全身组织及器官。基本损害为慢性肉芽肿,病损内螺旋体少但破坏性大。若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可危及生命。
      先天性梅毒,又称胎传梅毒。系母体苍白亚种螺旋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所致,多发生于妊娠4个月之后。可导致流产、早产或死胎;或出生梅毒儿,呈现马鞍鼻、锯齿形牙、间质性角膜炎、先天性耳聋等特殊体征。
  • 免疫性

      梅毒的免疫是感染性免疫,即有苍白亚种螺旋体感染时才有免疫力,一旦螺旋体被杀灭,其免疫力亦随之消失。在梅毒免疫中,细胞免疫比体液免疫重要。

微生物学检查法

  1.标本 Ⅰ期梅毒取硬下疳渗出液,Ⅱ期梅毒取梅毒疹渗出液或局部淋巴结抽出液。
  2.显微镜检查 新鲜标本可加盖玻片后,立即在暗视野显微镜下检查。苍白亚种螺旋体呈现活泼的运动,沿其长轴滚动、屈伸、旋转、前后移行等。亦可将标本与荧光标记的苍白亚种螺旋体抗体结合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或用ELISA法,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检查。
  3.血清学诊断 人体感染苍白亚种螺旋体后,除产生特异性抗体外;还产生一种称为反应素的抗体。梅毒血清学试验有非密螺旋体抗原试验和密螺旋体抗原试验两类。
(1) 非密螺旋体抗原试验:用正常牛心肌的心脂质作为抗原,测定患者血清中的反应素(抗脂质抗体)。最常用的有VDRL试验和RPR试验。这两种试验适用于大量筛选时使用。
(2) 密螺旋体抗原试验:采用Nichols株螺旋体作为抗原,测定血清中的螺旋体特异抗体,特异性强,可用作梅毒证实试验。常用的有FTA-ABS试验和MHA-TP试验。
诊断先天性梅毒,应取脐血标本进行检测。当脐血的梅毒抗体效价明显高于母体时应疑及婴儿感染,俟后若效价恒定上升,则提示新生儿感染了梅毒。神经梅毒应检测脑脊液有无梅毒抗体的存在。


防治原则

  梅毒是一种性病,应加强性卫生教育和严格社会管理。梅毒确诊后,用青霉素等药物及早予以彻底治疗。

其他密螺旋体

  密螺旋体属中与人类有关的尚有苍白密螺旋体地方亚种、极细亚种,以及品他密螺旋体,它们分别引起地方性梅毒、雅司和品他病。这些非性传播疾病大多发生于经济较落后地区的儿童。三种疾病的微生物学检查,可以从皮肤标本中直接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有无密螺旋体的存在。也可用梅毒血清学试验检测此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的存在。


 

 

 

后 退
回章首
前 进


CopyRight 2003.10 天津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制作 版权所有